%##rPXnEV
-s
<N'ZS
WpGOq
1、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 u70w%2WyT
H VUx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2 Fb
uw97
可见,采访前不认真准备,仓促上阵,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既影响了报道的时效,又给被采访者增加了麻烦,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所以,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通讯员不容忽视的一件工作。 ue X"K*9SX
;`A[{t
k
准备工作有许多,从广义上讲,是一切知识、理论的储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的了解。像费雯丽这样赫赫有名的影星,电影《飘》又是重新放映,即使是普通观众也应该早已耳熟能详,而这位记者居然连这点起码的知识都没有,难怪费雯丽要拿钉子给他碰了。美国记者麦克逊说:“在我将要去谒见某一要人以前,我早已熟悉于这位要人的一切了。”假如你要去采访某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嗜好、习惯、特长等等,以便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经验证明,这种准备越充分,采访中记者才会越主动。 ;u.,ps*
HkY`A te
kd9166
MP
UG&H+
2、叶圣陶为何烦躁? h%;-=ch_)V
Qv?rd +K
有位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显然记者事前毫无准备,知识面又窄,一见面就问:“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悲哀。这些情况,你翻一翻叶圣陶随便哪本著作,都能找到答案,可惜他根本没翻过。更使人苦笑不得的是:有位记者刚刚采访过夏衍,便转道来到叶家。他见到叶老的长子叶至善,一面紧紧握手,一面惊异地说:“我刚从夏公那儿来,您岁数比他大些,可没想到这么年轻……”原来,他对叶圣陶家庭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把叶老的长子当成叶老本人了。闹出这样的笑话,采访自然得不到好结果。 spw'2eg
k%59<,vT
再看下面尴尬的一幕: y+d
'A
oP-[lN_Q
记者:“参观了武钢以后,真实大开眼界呀,武钢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 mBXd@L(*
4qzd5DM0
被采访者:“不是最大的。” 7UY(d-
\l2^
CyB-
“全国最老的钢厂。” 2';91):0/
6.XS&\_9
“也不是最老的。” YkGU` oc
mU8z!w2<
“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 g
-5WknvA
r_aw?n|O
“不管怎么说,总归有个‘最’吧?” D<-).Lzru
V_(';9
6~
“是有个全国之最的地方,不过不是你说的‘最’” 9O$e=IA3
33,S2_zB=
…… )^Znk#8
'
|q09_k:n{
请看,事先毫不准备,对采访对象的情况漆黑一团,就会出现这种大杀风景的局面。 i=%;8KRr
rp
Q%'t;
gvsBBs+`
.&tDAW]8
3、谢晋和曹禺对记者的批评和赞扬 m#a XIy7
M/|)x]
1986年“金鸡奖”“百花奖”大会期间,电影导演谢晋结合他刚在美国举办影片回顾展的经历,对中外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了对比,很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深思。 \zTq$\,
J&`>[7
谢晋说:“美国的记者很注意资料工作,善于在接触采访对象之前从资料中掌握有关情况,事先准备好提出的问题。他们采访实践通常不超过半小时,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角度独特,采访效率甚高。而国内的不少记者不大善于利用资料,采访体温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独特的角度。因而,常常要对记者从头讲一遍集资的简历。其实,本人的籍贯、年龄、艺术经历,只要一翻材料就全都有了……” +q4&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