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人的情怀 N1V) \I_*
+Ns8
4月2日,桥隧公司社管中心召集部分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的退休职工代表座谈,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感受65年的翻天覆地变化,传承桥隧人优秀品质和企业精神。 49lgE_{
一代代桥隧人不忘初心,秉承匠心,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65年的峥嵘岁月中,有太多故事,今天我们听听几名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的老桥隧人的心声。 0_RJB!
肩扛钢钎,手握风钻,打眼放炮……越是艰苦越向前,不仅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且是拼了命也要干。隧道施工屡屡创出月成洞100米、120米、150米的新纪录。 DE;?j3P a"
——许河水,原成昆铁路工地701队风钻工 lB(,&u90
物资装卸全靠人工,肩上磨出肉垫、手上磨出茧子,一车车装满物资材料的汽车、马车,在崎岖的山崖路上行走……车辆一到就是命令,不喊苦、不喊累。当上先进,一张奖状、一条枕巾,心里那个高兴。 v ?@W
>
——杨本万,原成昆铁路工地中心料库装卸工 TG{Q6Z!
“三管两线”就是隧道的生命线,开挖到哪里就延伸到哪里,管钳、扳手、螺丝刀……还有忘我的精神,保障着生命线的畅通。 T2=T.,8!hp
——刘井勤,原成昆铁路工地708队管道工 IF<s8d%j5?
工人是重体力劳动,伙食得跟上,条件有限,工地都是吃大锅饭。工人生病要单独给做好病号饭,每月都要想着给大家包顿饺子。采购粮食到工地,路途遇到下雨,脱下大衣先盖住米面,甘愿在寒风中颤抖。 A,{$}.g,-
——胡书名,原成昆铁路工地702食堂管理员 tE_J[b:
我们从乌斯河(汉源县乌斯河镇)转战到两河口(喜德县两河口镇),仅有的几辆汽车拉物资设备,数百名施工人员步行6天,走了近300公里。那时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帐篷、荆巴房,开挖出碴机械化程度很低,全靠人力。 ?m'm& |